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
有口難言:認識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
Instagram Facebook Em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曾遇過一些孩子,在家中活潑健談,但一到學校或陌生環境卻變得沉默寡言,甚至完全不開口。這並非孩子「故意不說話」,而可能是心理困擾的一種表現——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是一種焦慮症,通常在兒童早期出現。患有此症的孩子在某些特定社交情境中(如學校、課外活動)無法說話,但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中(如家中)則能正常溝通。這並非他們「選擇」不說話,而是強烈的焦慮使他們在特定環境中「無法」說話。

這些孩子往往具有敏感、謹慎的特質,對新環境需要較長的適應期。他們的沉默不是反抗或固執,而是焦慮下的生理反應——就像人在極度恐懼時會「僵住」一樣。


為什麼會「有口難言」?

選擇性緘默並非語言能力的缺失,而是心理上的「封鎖」。當孩子處於焦慮情境時,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活躍,觸發了「戰逃僵」反應中的「僵住」狀態。這時,即使他們很想說話,身體卻不聽使喚。

這種沉默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他們在感到威脅的環境中「隱身」。孩子可能因擔心被評價、害怕犯錯或感到無法掌控情境而陷入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若未及早介入,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越不說話,社交互動機會越少,焦慮感越強,最終影響學習、社交發展和自尊心。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選擇性緘默通常包括以下特徵:

  • 在特定社交情境中持續無法說話,但在其他場合說話正常

  • 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不包括入學第一個月)

  • 嚴重影響學業、職業或社交功能

  • 非因語言不通導致

  • 排除其他發展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因素

如果孩子可能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家長該如何支持?


請避免:

  • 強迫他們在焦慮環境中說話

  • 替他們回答問題或總是搶先發言

  • 標籤他們為「害羞」或「固執」

  • 當他們無法說話時表現出失望

  • 公開討論孩子的沉默問題


建議的做法:

  • 接納他們的非語言溝通(點頭、手勢等)

  • 創造低壓力的互動機會,不強求語言回應

  • 給予足夠時間回應,不施加時間壓力

  • 專注於建立信任關係,而非急於要求說話

  • 尋求專業幫助(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語言治療師等)

選擇性緘默是可以改善的。早期識別和適當介入十分重要。通過認知行為治療、遊戲治療和漸進式暴露療法等專業方法,許多孩子能逐漸克服社交焦慮,找回自己的聲音。


撰寫:輔導心理學家 彭俏姿女士

家庭育兒 人際關係 情緒支援
免費訂閱 Edge 心理專欄
images images
email facebook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