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分享過她的故事:當初見到細路開始少講嘢,我冇太理會,以為係啲成長時期嘅情緒波動,過段時間就會無事。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孩子的不安與憂慮日益明顯。母親回想起第一次帶孩子接受輔導的時候,才深刻體會自己當初未有察覺到兒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她坦言:「我冇問佢驚啲咩,唔明白佢到底憂慮啲乜,仲叫佢唔洗驚。」這段經歷讓她深刻認識到家長在及早識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的關鍵角色。
什麼是及早識別與介入?
及早識別與介入指的是家長和照顧者能及時察覺孩子在情緒、行為或學習上出現的異常變化,並且不拖延,積極尋求專業意見。發現問題後,應透過輔導諮詢、情緒支持等方式,以及與學校和醫護專業人員合作,盡快為孩子提供合適的幫助和資源。這樣不僅能防止問題惡化,更有助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該階段的經歷和環境對心理健康影響深遠。若心理健康問題未能及早發現或被忽視,可能導致學習困難、行為偏差,甚至影響成年後的精神健康。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023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約24.4%的兒童及青少年在過去一年內曾受精神疾病困擾。研究顯示,接受早期心理輔導的孩子能更有效掌握情緒管理技巧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自信心,促進全面發展。因此,家長在及早識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角色不可或缺。
家長如何識別心理健康問題?
家長是最熟悉孩子的人,日常觀察和與孩子溝通尤為重要。家長應留意以下徵兆:持續情緒低落、煩躁不安、行為突變、對曾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學業急劇下滑,以及經常抱怨無明顯原因的身體不適,如頭痛或胃痛。若孩子表現出過度焦慮、異常憂慮、退縮或拒絕社交互動,就應引起高度警覺。這些都是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見初期信號。
何時該尋求專業輔導?
如果上述問題持續出現,或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建議家長立即主動尋求專業協助。香港有多元且完善的兒童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學校社工、非政府組織(NGO)、專業心理輔導和醫護機構,能提供評估與後續跟進,幫助預防心理困擾惡化。專業心理輔導不僅協助孩子表達和調節情緒,亦會教導家長有效的支援技巧。
總括而言,及早識別及介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能協助孩子順利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挑戰,同時有效預防未來精神健康風險。家長保持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並在必要時及早尋求專業支援,是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一步。
參考資料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香港衛生署心理健康資源:心理健康服務
香港社會福利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
撰寫:輔導心理學家 鄧穎楠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