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對欺凌行為,這些經歷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學習表現造成負面影響。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學校欺凌與兒童青少年的焦慮、抑鬱、自尊心低下密切相關。家長作為子女最重要的支持者,應懂得如何識別欺凌跡象、採取有效處理措施,並提供適切支援,幫助子女走出困境。
欺凌的形式
根據加拿大心理學會(CPA),欺凌可分為以下四種:
身體欺凌 (Physical bullying):身體上的攻擊行為,如打人、踢人、推撞、偷竊或損害財物。
語言欺凌 (Verbal bullying):包括嘲笑、改花名、羞辱、恐嚇或威脅他人。
社交欺凌 (Social bullying):排擠他人、破壞友誼、散播負面流言等,又稱為間接或關係欺凌。
網絡欺凌 (Cyber bullying):利用電子通訊技術如社交媒體、簡訊等進行欺凌,具有隨時隨地、受眾廣泛、信息持久等特點,且易造成權力不均。
子女被欺凌的常見跡象
無法解釋的傷痕:如瘀傷、割傷或擦傷。
物品損毀或丟失:如衣物、書本、電子產品或飾物經常被損壞或遺失。
身體不適:經常頭痛、胃痛、作嘔或假裝生病。
飲食行為改變:突然不吃飯或暴飲暴食,可能因為未吃午餐或受到欺凌而感到壓力。
睡眠問題:失眠或常做惡夢。
學業表現下降:成績變差或對學習失去興趣,不願返校。
社交狀況變差:突然失去朋友或刻意避免社交場合。
低自尊與無助感:無力感或信心顯著下降。
危險行為:如逃家、自我傷害或談論自殺等危險行為。
以上跡象提醒家長子女可能正遭受欺凌,須及時關注並介入。
家長如何妥善處理欺凌問題
家長可以按以下步驟處理:
保持冷靜及耐心
避免因激動回應令子女更焦慮,避免責怪子女或者逼問子女「為何不走開」等導向性問題。家長可選擇適當時間與子女輕鬆開展溝通,建立信任環境。與子女建立支持性對話
鼓勵子女表達遭遇的事件和感受,多同理和肯定子女的感受,讓子女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詳細記錄欺凌事件
協助子女記錄具體發生時間、地點、經過、相關人物及影響,有助與校方溝通與跟進。 - 與學校合作
及早聯絡學校老師或相關管理人員,了解校方反欺凌政策及處理流程。家長可陪同子女電郵報告欺凌事件,建立溝通紀錄。若校方介入後情況未改善,家長可考慮要求召開會議,與學校代表共同研討具體跟進方案。 - 培養子女自我保護與應對能力
教導子女如何在安全範圍內消極或積極應對欺凌,例如避開衝突現場、尋求成人幫助、保持鎮定,以及透過社交技巧建立支持網絡。 - 尋求專業支援
若欺凌導致子女心理、情緒嚴重受損,家長應及早尋找輔導心理學家協助。同時,針對嚴重身體傷害或欺凌涉及違法行為時,應考慮報警或尋求法律協助。 - 家長注意事項
家長應避免鼓勵子女以暴制暴、私下找欺凌者或其家長理論,亦不能讓子女攜帶利器自保。這些行為可能帶來更多風險及法律問題。
支援子女的長遠策略
家長除了即時應對,應長遠培養子女的心理韌性與人際技能:
培養尊重和同理心,從小教育子女建立積極人際互動。
參與及支持學校與社區的反欺凌活動,推動安全及包容的環境。
與其他家長形成互助支持網絡,共享經驗和資源。
定期關注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及介入問題。
家庭是子女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預防欺凌並緩解其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 October). Students Experiencing Bullying APA Mental Health Primers. https://www.apa.org/ed/schools/primer/bullying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5). Psychology works” fact sheet: Bullying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https://cpa.ca/docs/File/Publications/FactSheets/FS_BullyingChildren_EN_2021.pdf
Stopbullying.gov. (2021, November) Warning Signs for Bullying.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warning-signs
撰寫:輔導心理學家 譚嘉宜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