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多人聽過,但未必真的了解它。其實強迫症不只是「有潔癖」或「愛整齊」,它更像是一個腦裡的「重播鍵」,不停重複某些想法或行為,令人又累又焦慮。
你可以想像,一位叫阿明的上班族,每天出門前都會反鎖門。這本身沒有問題,但阿明總覺得「好像沒鎖好」,即使剛剛已經檢查過三次,腦裡還是浮現鎖頭鬆開的畫面。他可能會回家再檢查一次,結果遲到影響工作。對他來說,這不是因為不小心,而是腦中有股很強的焦慮,逼得他一定要做。另一個例子是阿欣,她害怕細菌,出門摸到扶手後會馬上洗手,有時洗數次還不夠,甚至洗數十次、雙手脫皮才安心。這已超越愛乾淨,其實她的心裡已被焦慮牽著走,被困在「不洗就會出事」的圈子裡。
簡單而言,強迫症分成兩部分:
1. 強迫思考(Obsessions):腦中反覆出現的念頭或畫面,例如怕髒、怕出事、怕傷害別人,即使知道不合理也停不下來。
2. 強迫行為(Compulsions):為了減低焦慮而重複做的行為,例如不斷洗手、反覆檢查鎖、對稱擺放物件。短暫能減輕焦慮,但很快就會再次出現。
強迫症的成因與腦部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性格、生活壓力及遺傳因素有關。
好消息是,OCD可以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暴露與反應預防法(ERP),以及藥物治療。有些人經過治療,症狀能大大減輕,生活質素明顯改善。如果你身邊有人有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給予耐心和理解。就像你不會催促一個腳受傷的人跑步,對於強迫症患者,可以嘗試慢慢陪著他們走出焦慮的圈套。
強迫症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可以被理解與治癒的心理狀況。當我們多一點包容與支持,OCD患者就會多一點勇氣去面對自己腦裡的「重播鍵」,重新掌握生活的節奏。
撰寫:精神科醫生 羅倩慧醫生